有用公筷母匙的習慣嗎?當心染幽門桿菌引癌上身。醫師提醒,華人有共食習慣,恐提升感染幽門桿菌機率,此菌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相關,呼籲食物必須洗乾淨、水煮沸才引用、並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以降低感染此菌風險;尤其口臭、胃痛、打嗝、噁酸、消化性潰瘍、胃淋巴瘤、胃癌家族史、家庭同居人中有接受菌治療等族群都要提高警覺。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幽門桿菌是目前已知為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發生的共同致病因,世界超過50%人口帶原幽門桿菌,在台灣十茶壺推薦歲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約為20%;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陶瓷茶具為40%;而年齡在三十歲左右者,其感染率則高達50%;四十歲以上則超過75%。
邱展賢說,幽門桿菌存在於環境的土壤及水中,人體除了胃黏膜外、口水、糞便、牙菌斑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經口或糞經口傳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一般低社經地區、衛生條件較差、有家族史的帶菌率會較高。
邱展賢指出,幽門桿菌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有關。據統計,幽門桿菌感染約有80%的病人沒有症狀,10到15%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約1至2%產生胃癌。
中國人喜歡喝茶人人都知道,要喝茶就離不開必定要使用茶具,對於喜歡喝茶的朋友們來說,對於陶瓷茶具的品質肯定是非常重視的。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它的色澤、質感、和泡茶時所散發出的香味都是獨具一格的。飲茶的風尚和茶飲的時尚隨著時間一直在改變,茶具的種類越來越多,各種材料也陸陸續續地出現,陶瓷茶具哪些品牌好和陶瓷茶具的選購原則就非常重要了。首先是茶壺的選擇,茶壺樣式多元,有大似蜜柑者,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較為多種,青花鬥彩...先不論茶壺的款式,色澤究竟如何,具有健康和文化底蘊是最重要的。選擇茶壺的好壞標准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由於大就不"工夫"了。茶杯的選擇也是非常的關鍵詞,茶杯的好壞會影響人們飲茶,茶杯應該具備輕巧適中,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既符合飲用習慣、也保持茶香。茶洗是用來洗茶杯的,所以有些人在選擇時會比較隨意,茶洗主要是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四字訣:寬,平,淺,白。在選擇是主要選擇盤面較寬,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總之在選擇陶瓷茶具時,實用性及藝術性都非常重要,瓷具的造型變換無窮、屢屢出新,而因應市場的變革,許多茶具只有好看的外型,而根本談不上基本的實用性。茶具的好壞不單單是以價格的高低去評估,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茶具遠比購買一套外形花哨但並無實際用途的茶具來的重要。
感染幽門桿菌的初期可能毫無症狀。邱展賢說,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抽血、呼氣試驗、糞便潛血、胃鏡切片,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但有幾種情況建議要做:(一)長期胃有不適症狀如口臭、胃痛、打嗝、噁酸等;(二)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淋巴瘤。(三)胃癌家族史。(四)家庭同居人中有接受菌治療。(五)須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有上述情況者建議與上消化道內視鏡一起檢查。
他提醒,日常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安全,公筷母匙,勿以口中食物餵食幼兒,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如廁後洗手,減低感染幽門桿菌的機會,倘家中有人感染且出現胃部不適時,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並視病況接受滅菌。
邱展賢也提到,幽門桿菌治療時較難察覺變化,如果治療覺得藥太苦就不吃,可能導致治療不足使得細菌更加強壯,他呼籲,胃部有感染症狀就應積極治療。且由於幽門桿菌已被定義為致癌因子,滅菌之後仍要定期追蹤胃部健康,以利早期發現胃癌。